无论怎么说,形而上学都是哲学中的一大重要部分。形而上学也并非教科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僵死的,片面的”。况且实际上教科书上的很多内容在很多方面也可以被认为是为形而上学。
(相关资料图)
实际上,至少只有掌握了形而上学的内容,才能对哲学有一定的基础认知,也才能说对形而上学进行批判或扬弃。
形而上学最初是关于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的科学。他只能在意识中找到,且从其中来说明普遍综合判断的客观性(例如科学)所必须的主观条件。(此处的形而上学指观念论时期及其以后的形而上学,而非传统形而上学)
在康德看来,我们的判断可以被分为两类,分别是“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分析判断例如“三角形有三个角”,这一判断通过我们的思维进行分析便能得出。
而综合判断则例如“康德的帽子是黑的”,这种判断需要我们具体的考察现实情况,并且需要我们确定一个时间点,具体人物。
教科书中,习惯把哲学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且认为唯心主义即精神是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我们首先得先抛弃这种错误认知。
教科书中提到的唯心主义,对应的单词是“idealism”,准确的翻译是“观念论”。如果只是翻译问题,那我们实际上并无必要专门指出来,问题在于其的定义本身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教科书中唯心主义的定义实际上对应的是“pshchism”,也即“心灵主义[a1] ”。
在国际上也有人认为观念论就应该指心灵主义,而先验观念论才是指后康德主义那种“我们认知的世界依赖于心灵”,但考虑到心灵主义实际上几乎主要只有贝克莱,而观念论者几乎都是后康德主义,且SEP词条中也将观念论等同于后康德主义,故认为本文中的分类更为合理。
观念论的实际含义是“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依赖于我们的心灵”。而心灵主义的含义则是“世界本身是心灵的 ”。
康德认为,我们的经验是我们的两种不同的观念的联结,他们就是概念和直观。康德甚至指出:“对这种结果的反思就是形而上学的全部内容。”
我们在遇到某一单一事物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单一事物本身就已经是思维作用的结果了,不过考虑到理解暂时不说明),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苹果,我们对他产生了两种认知: 一方面,我们直观的意识到它是一个个体事物,是一个个体苹果。另一方面,我们也能注意到,这个苹果和其他苹果具有很多相同属性。我们以直观的形式意识到这个个别的苹果。而当我们能认出其他苹果时,我们则是通过其一般情况下的特征来辨认的,这时我们就对之做出了概念性判断。
我们不难注意到,哪怕是认知单一物体本身也是带有思维在其中的,而非单纯的直观。例如我们通过对颜色之间的区分来认知单一颜色,实际上离开了思维,我们也就不能认知单一事物了。哪怕是直观。这也是为什么康德把直观当作观念。
进而的,我们也能发现我们只能注意到或认知到表象,而非事物本身[a2] 。
有人认为这里属于黑格尔的部分而非康德,但在SEP词条中且在康德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康德有提到我们认知的世界并非世界本身的样子,我们只能认知到表象。
所以是观念论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全部观念都已然是一种思维性的存在,但事物本身是存在的。而心灵主义则是认为不存在外部事物,精神就是唯一的存在,物质只是精神的衍生。
而唯物主义,实际上主要指的是物理主义,更偏向于实在论。
实在论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主要有两个观点或者说承若:
1:存在外部世界(即事物本身存在)
2:存在一个理想的知识模型符合世界本身。
要注意的是,不难发现观念论和实在论并非对立的,特别是现代的新实在论和观念论有很多沟通,且互相认同的地方多于不同的地方。
基于上面的说明,我们不难发现教科书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而这种问题的来源主要在于教科书对于苏联的日丹体系哲学的复读,而这种体系的哲学在起初就已经被有所诟病。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则是一方面马克思前时期和后期的哲学观点的变化和同时期对观念论普遍存在的误读:“即观念论和唯心主义的误读,这种误读的主义原因是混淆了对象和知识,这也是罗素式误读的主要原因[a3] ,不过这种罗素式误读倒也促进了语言哲学的产生[a4] ”。
详见SEP词条“观念论”:Idealism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而马克思前后期的矛盾,主要可以说明为实践本体论和物质本体论的矛盾,也即观念论和实在论的某种矛盾的体现。
在日丹哲学体系中,这两种观点是被缝合的,但也仍能感受到二者之间的断裂,例如:“主观能动性”和“决定论”之间的矛盾。(我注意到很多人通过不同的方法去缝合这种矛盾,但这其实涉及到意识形态的自我封闭理论,且这种缝合也是建立在对观念论的误读上的)
这种矛盾也就促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以下简称“西马”),正如我所提到对观念论的误读,西马则是恢复了观念论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阿尔都塞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意识到观念论的误读,但其晚年的“相遇的唯物主义[a5] ”和观念论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遇唯物主义的潜流(路易·阿尔都塞,1982) (marxists.org)
这部分若看不懂可以暂时跳过,涉及到一些哲学史知识。
在现代哲学中,观念论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存在,哪怕是尼采,海德格尔等对于形而上学进行批判的哲学家实际上也并没有对主体性原则展开有效的否定,也无法走向平和的后形而上主义以达到对强大的理论概念追求的瓦解。强大的理论概念——对于自然界内部结构的掌握。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哲学中,伦理学等学科已经走向自律。而哲学则可以通过谱系学,哲学信仰,解构等名义建立其独特的有效性标准,但这也意味着哲学放弃了其的信仰地位。
出于自我决定(观念论)所建立其的一系列学科已经走向自律,方法论。而哲学也无法具体说明细节(这种细节显然是科学的领域),哲学也固然需要遵守已然的分化和理想条件(科学理论的示范)。
不过,就实际而言,我们也不难发现科学活动的程序合理性依然决定着命题的真伪。多样性的性质也同样决定了历史性的哲学的自我解放性。而由于对命题真伪的决定性和多样性的结合,也就导致逻辑经验主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意义范畴和对语言的审查机制注定徒劳无功。宽容原则便是一个缩影。今天人们对于什么是科学持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
[a1]在国际上也有人认为观念论就应该指心灵主义,而先验观念论才是指后康德主义那种“我们认知的世界依赖于心灵”,但考虑到心灵主义实际上几乎主要只有贝克莱,而观念论者几乎都是后康德主义,且SEP词条中也将观念论等同于后康德主义,故认为本文中的分类更为合理。
[a2]有人认为这里属于黑格尔的部分而非康德,但在SEP词条中且在康德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康德有提到我们认知的世界并非世界本身的样子,我们只能认知到表象。
[a3]详见SEP词条“观念论”:Idealism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a4]同上
[a5]相遇唯物主义的潜流(路易·阿尔都塞,1982) (marxists.org)
Copyright 2015-2022 热讯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